消费警示

进口食品真假难辨 中消协:购奶粉勿迷信“洋货”

发布时间 : 2013/4/7 / CLICKS : 1306

      针对近日有媒体曝出国外某品牌奶粉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后,再通过改换包装、重涂标识、伪造生产日期等手段,摇身一变,以原装进口的身份销售给国内消费者的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出消费警示:在选购婴幼儿配方奶粉时,消费者要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和市场认知程度高的品牌产品;应注意婴幼儿配方奶粉上设置的防伪密码,进行防伪查询;不要轻信宣传,能够大量代购的网店的产品可靠性难以保障。

  中消协表示,专家将目前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而近日的事实表明,一个“洋”字也不是质量的保障。中消协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购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至关重要。消费者要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和市场认知程度高的品牌产品。对于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市场占有率很低,甚至没有市场的洋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要格外小心,此类产品市场整合度很高,基本没有什么“贵族”品牌、“少更精”的概念。

  二是优质品牌产品也必须有可靠的渠道。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监管是严格的。在国内建厂的国际主流品牌、国内大品牌的产品的生产、运输、保管、销售都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环节是不间断的。目前,为了防止假货、涂改保质期等侵害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有的企业已经在每桶(袋、盒)婴幼儿配方奶粉上都设置了防伪密码,提供有奖防伪查询服务(事实证明,该方法简单而有效)。

  三是代购产品的质量风险在加大。奶粉生产企业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货都有市场配置,能够外调(代购等方式出境)的产品数量有限,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对离境携带或者市场购买数量都作出了限制,那种宣传能够大量代购的网店的产品可靠性难以保障。

友情链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国联合商报社|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中国工商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消费者报|国际商报|中国企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旅游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环境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服装报|经济参考报|中国交通报|名牌时报|消费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建材报|中国计算机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