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品牌创优网!
 
马云:新解构主义者
2015-07-29 17:12:17 浏览:1144
    

1.jpg

  今年5月10日,马云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打破阿里巴巴原有的业务架构和组织结构,重新成立25个事业部。嘴上说着“放权”的马云,在转身的一刻还是放不下心,不得不转过头重新做一番整理,似乎这样就可以帮阿里巴巴多免去几分后顾之忧。

  变革:“建设性的破坏”秩序

  马云似乎从来就深谙否极泰来的哲学理念,所以他常说:“所有人期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有倒霉事情来。所以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边上散散步,看看有什么问题。光看还不行,回到家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眼下,电子商务的变革其实就是马云说的大家都在做的那同一件事。腾讯把原有的九大业务系统变为六大事业群;京东商城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做了“休养生息”的战略部署;新浪也宣布了自己的架构变革。这些同行的动作,马云一个都没有错过,市场秩序在按照市场规律划出的轨道改变,他一直在看、在分析。

  最终,他选择了以“建设性的破坏”去加速眼下电子商务市场的秩序变革。因此,在把淘宝一分为三并成立7大事业群后,马云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在隐退江湖之前,又做了“阿里13年来最艰难的一次组织、文化变革”:将原有的业务架构拆分成25个事业部模式。

  拆分:用解构主义的眼光审视

  马云在宣布25个事业部的任命邮件中写道:“这次的拆分和以往的一样又不一样,我们希望组织结构松而不散,汇报给谁以及权力有多大显得很不重要,但人和事,热爱和责任,信任和协同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个事业部变成小而美,对生态发展有重大作用和价值的群体。”

  这段内容让一些业内人士不禁怀疑阿里巴巴的此次拆分与大公司病有关。阿里巴巴发展壮大太过迅速,这势必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许多矛盾。拆分,无疑是模糊矛盾焦点的最方法。拆分后,每个业务板块的权限都被分割了,这就形成了权限缩小、依赖度增强的趋势,完全杜绝某个业务部或某个人独大的可能性。

  马云的此次调整有助于打造阿里第二代集体管理团队的候选阵容。本次组织变革的一个方向是把公司拆成更多小事业部运营,希望给更多年轻阿里领导者创新发展的机会。

  在面对阿里的“大公司病”时,马云是一位高明的大夫。他没有盲目去改变某一个或多个业务板块的发展方向,而是把能独立拆分的项目先都拆出来,让他们继续按照既有模式,独立运作。

  这样一段时间过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便可一目了然,谁的责任谁来负。他要用解构主义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一手带大的阿里巴巴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他抽丝剥茧为的就是将这些问题一一击破。

  为了让阿里巴巴的发展更为稳健,马云认为一定要去建设更完善更高级的秩序,而要建设更高级的秩序,就必须先将现有秩序瓦解。拆分,无疑是最高效也最痛快的手段。与其等着被动变化,还不如主动出击。

  规划:新解构主义者的使命

  如果拆分的最终目的是闹“分家”,那么拆分本身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就不再具备任何意义。对于新结构主义者来说,打破秩序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秩序,建立更好的秩序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马云以往的改组是为了阿里巴巴能持续健康发展,那么此次拆分则有着更深远的目的。“同一个生态,千万家公司”理念的提出,无疑标志着马云管理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某一个公司、某一个业务集团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打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使所有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的公司都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面对目前国内电商市场的种种弊端,尚未从解构中获得找到解决方案的马云坦言道:“这不是一次我们看见了问题的变革,也不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变革,而是我们对未来理想的实施,更是因为我们在走没人走过的尝试。”

  阿里巴巴的拆分绝不是变革的结果,而是此次变革的前奏。马云也将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审视着自己发起的又一场变革。此时,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抽身的马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冷静。“这个尝试的代价是我们需要付出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试错,去完善,去改变。”

  附文:

  新解构主义者

  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者是以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为目的的人。

  这种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认知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等。而新解构主义者就是具有解构主义者精神,并善于将解构主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作者:杜朵 来源:《经理人》杂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