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品牌创优网!
 
双汇董事长万隆:中国屠夫“出海记”
2015-07-29 17:12:13 浏览:1223
    

 在中国的食品行业,又多了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事件。好在,这次没有人的健康受到损害。

  5月30日,双汇国际宣布将买下美国最大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若该项并购最终获批,那么双汇将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肉制品企业,这也是迄今为止公布的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

  双汇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万隆,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而在两年前,他还在为“瘦肉精”事件向公众道歉,并面临着公司营收、利润急剧下滑的挑战。他当时表示:“不度过瘦肉精危机不退休”。

  这次大手笔收购,或许是73岁的万隆借助外力化解双汇发展障碍的最好机会。

  “中国屠夫长”

  万隆1960年参军入伍,1968年转业到漯河肉联厂,曾任办公室办事员、副主任、主任,副厂长。1984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漯河肉联厂实行改制,万隆经民主选举担任厂长。

  2012年,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屠宰量1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亿元人民币。

  因为掌管着中国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万隆被媒体戏称为“中国屠夫长”。

  2011年,“瘦肉精”事件引爆肉类加工企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号称“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的双汇集团首当其冲。

  万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全球风暴袭击我,我也倒不了。我自己干的事我知道,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是轻易能扳倒的。我也是个受害者。”

  “出海”的关键

  万隆口中的“受害者”是指,双汇不是使用了“瘦肉精”,而是上游的产业使用了“瘦肉精”,产品流入到双汇这里。

  他固执地认为:“如果他们不造、不用“瘦肉精”,我们的猪肉产品就可以100%安全,不管在哪里买都是安全的。对我们这种肉类加工企业,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双汇的原料——即生猪——主要以采购的方式进行,双汇对养殖业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意在养殖业上发力。双汇发展的董秘祁勇耀就曾向媒体透露:“我们现在自己养殖场出栏的猪占我们所需微乎其微。”

  而史密斯菲尔德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也是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之一,这场收购无疑将帮万隆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难题。

  万隆的野心并非无迹可寻。早在今年三月,万隆就在人大会议期间表示,他要力图让双汇成为重要的跨国公司——全球前三大肉类公司之一。为此,他曾提出“三个转变”的战略: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列。

  对于此次收购,万隆说:“这是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内最大的猪肉企业的结合,集中了最先进的科技、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互补,将形成世界最大的猪肉企业,为全世界提供优质、安全的肉类蛋白。”

  但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敏感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万隆也无法将史密斯菲尔德整体搬至中国。能否真正学到美国食品工业对品质的重视及管控体系,则是双汇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新赢得信任的关键。 作者:杨倩 来源:腾讯财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