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品牌创优网!
 
陈泽民:老创客与新创客
2017-07-05 17:18:00 浏览:1531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采访了三全食品的创始人陈泽民,75岁的他是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老代表”。

  这位老代表,既是一位“老创客”,也是一位“新创客”。说他是“老创客”,是在25年前,50岁的他发明了一个小小的速冻汤圆,下海创业,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速冻食品。现在三全公司已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上市公司。说他是一名“新创客”,是因为已经75岁的他,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瞄准新能源地热发电。用他的话说,是“小球(汤圆)变大球(地球),冷球(速冻)变热球(地热)”。

  老创客:发明带出新产业

  提起陈泽民,人们并不陌生。在中国第一代创富群英谱上,他是大器晚成者。25年前,50岁的他辞去省会医院副院长职务开始创业,从一个发明开始,也是从一个跨地区的整合开始。

  陈泽民是重庆人,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1965年,陈泽民从新乡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工作。1984年,陈泽民调任郑州市第二人民院副院长,不过,一向勤快的他在业余时间总想干点什么。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生产软质冰激凌,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他给自己的“工厂”起名为“三全冷饮部”。仅仅3个月,陈泽民不仅还清了本息,还扩大经营规模,租赁了厂房,增加机器,做起了冰激凌批发。他发明了郑州最早的夹心冰激凌,让他的厂门口天天人气爆棚。可是一到冬天,冰激凌批发进入淡季,工人们就都没活可干了。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陈泽民学会了做汤圆。回到郑州以后,逢年过节,他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过的人都说好,可是当时郑州人看不到也买不到这种汤圆。一年冬天去哈尔滨出差,让陈泽民灵感突发。当地人一次包很多饺子,吃不完的都放到屋子外面冻起来。于是陈泽民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把自己做的汤圆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就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陈泽民把自创的两步制作夹心冰激凌的办法用到制作汤圆上,先把汤圆芯冻实,包上皮之后再冻一次。这样不仅缩短了冷冻时间,还解决了汤圆包制时不易成形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使陈泽民成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的发明人,他的“二次速冻法”申请了国家专利。

  第一颗速冻汤圆做成后,陈泽民骑着三轮车,带着煤气灶和锅碗,到郑州市当时最大的刘胡兰副食品商场推销。他现场介绍现场烹煮现场品尝征求意见,商场经理当即决定留下两箱。第二天,陈泽民便接到了商场的电话:“供不应求,再送10箱。”

  速冻汤圆在郑州的大受欢迎,让陈泽民看到了市场前景,他又趁着开会把产品带到北京。因为条件限制,他只好用乒乓球做汤圆模型,包装成一袋一袋的产品带到北京。他最先到西单菜市场找到食品部的经理,请求试销,经理爽快地答应了。结果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送货5吨。此后,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1992年5月,陈泽民辞职下海,组建“三全食品厂”。如今三全已从当年几个人的小作坊,变成2万多人的上市企业;从一个小产品,发展到400多种产品;还带动了40多万户农民、3500多家中小企业给三全配套服务。

  一个重庆人,用东北人的办法,在不吃汤圆的河南,创新出第一颗速冻汤圆,催生了一个速冻食品行业。如今河南已经成为速冻食品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河南的速冻食品占全国60%以上。

  新创客:期待一场新革命

  年过七旬的陈泽民,如今又成为一名“新创客”。他将中国第一速冻企业交给后辈,开始进军地热发电领域。

  谈到再创业的初衷,陈泽民感慨,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雾霾,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他看来,解决雾霾的关键在于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陈泽民解释,地热发电,就是从我们的脚下一直往下打,打到几千米以下温度几百摄氏度的花岗岩层,把水灌进去,水遇到高温的岩石就变成了高温的蒸汽,再把水蒸气从另外的管道引出来,把热能转化成电能。地热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清洁无污染,一旦将地热发电装置建好,不仅不受天气的影响,还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持续不断地发电。这将会是颠覆性的能源革命!

  陈泽民说,从速冻食品行业转战到地热能源领域,跨度虽大,但初心未改,信心满满。从当年做医生到开创速冻食品,再到如今热忱投入地热清洁能源开发,都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

  为了考察地热发电项目,他飞了几十万公里,甚至还爬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他带队到国外考察,和著名的国际公司合作,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他们去新西兰、美国收购地热发电设备,收购以后再用自己的设备改造、升级换代。

  陈泽民介绍,以前地热发电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技术障碍,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了简便、快捷的技术,现在他们在云南、西藏建的地热发电站已经成功运转,成本很低。

  陈泽民期待,他的再一个发明和创新,能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带来一场新能源革命。

  创客的本质是创新

  三全食品的出现,是因为陈泽民发明了一个小小的速冻汤圆,结果带出了一个大的速冻产业。地热发电的开始,除了情怀,也源于技术障碍的突破后成本的降低。陈泽民的每一次创业,都有着明显的创新基因。

  陈泽民的创新基因,可以说是一直都伴随着他。他从小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高中时,他曾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木工、瓦工、电工、美工我都行,工厂里的车、钳、铆、电、焊我全会。”谈起这方面,陈泽民神色自豪。

  做医生后,陈泽民在工作中也有不少发明创造。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陈泽民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还仿照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让陈泽民赚到第一桶金的夹心冰激凌,也饱含着他的创新与琢磨。当时上一套生产设备要100多万元,陈泽民在原来做冰激凌的机壳内先浇上少量冰激凌液,短暂冷冻后,将冰激凌中间尚未冻实的部分倒出,再灌入另一种口味的冰激凌。这样只用原有设备,改变一下生产工艺,就生产出了当时郑州市唯一的夹心冰激凌。这也是他申请国家专利“二次速冻法”的前身。

  速冻汤圆上生产线时,一套进口的速冻机需要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陈泽民说,创新包括很多内容,包括产品不断创新,设备不断改进,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小产品也能做出大文章。

  好产品才能走天下

  陈泽民认为成功创业不在产品的大小,而在于怎么去专注地把产品做好。

  陈泽民说,做任何事情投机取巧是不行的,好的产品才是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他创业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口号:“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当三全的速冻汤圆出来以后,陈泽民没有考虑卖一包汤圆能赚多少钱,想的是怎么把汤圆做得最好吃。他们选最好的原料,国产糯米粉才2000多元一吨,他们却选用了5000多元一吨的泰国糯米粉,泰国糯米粉做出来的汤圆又白又大,吃到嘴里不粘牙,放哪个地方都保持原来的形状。慢慢地,全国人民都知道郑州三全的速冻汤圆好吃,都纷纷拿着现钱到郑州来买汤圆。郑州企业看见三全的生意这么好,一下子有38家企业做汤圆。有企业从三全悄悄挖走技术工人,也模仿三全的汤圆。三全申请了专利,请了两个律师打假,在《郑州晚报》上登了专利侵权,但法不责众,最后陈泽民干脆不理会,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苦练内功,让自己永远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后来企业做大了,也不断有人建议他做房地产等项目,但三全食品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坚持把产品做好。

  格局大才能大发展

  除了创新,陈泽民的大格局也是为人称道的。

  三全火了,1997年郑州思念食品也出生了。三全的大汤圆供不应求,思念就生产小汤圆。三全到哪里思念也到哪里,一下子思念也火了。

  陈泽民说,三全、思念看起来是竞争对手,但也是经常在一块儿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陈泽民是速冻食品协会会长,思念是副会长,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保护行业、如何向国家要政策。有个故事在三全、思念广为流传:上海人精打细算,三全、思念就根据上海消费者的心理,生产出来各种馅料的散装小汤圆。散装汤圆可以随便挑,同样价可以买一大堆,而且各种口味都可以尝一尝,这迎合了上海人的心理,三全、思念一起成功打进了上海市场。

  三全、思念这两个在一条街上的企业,成为行业的老大老二,两个企业并肩发展,带动了整个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

  邻家老伯的励志鸡汤

  平时陈泽民更像一位和蔼的邻家老伯或者邻家爷爷。待人亲切,生活朴实。他常穿的红都夹克大都不到千元,戴的一块不到两千元的英国手表,用他的话说又漂亮又准时。夫人生病住院,他骑着自行车去送饭。孙子们小时候最爱吃的是爷爷做的菜。记者早年几次去公司采访他,他都开着他的白色小富康把记者捎回办公室。一般没有重大活动,他都不愿动用司机和他的“豪车”。

  平和朴素的陈泽民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和年轻人交朋友。在他的微信里,你能看到老人家元气满满:全国两会上年年积极建言献策、带着年轻企业家举办各项活动、世界各地考察项目、热点事物实时关注……认识他的人都感叹:这个老头真不老,他的精力年轻人都比不上。这位老人用行动给年轻的创业者带来一碗碗励志鸡汤:有了梦想,不能空想,要撸起袖子踏实干。

  陈泽民说,一个人的创业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处一点一滴做起。创业者做事业要专注、专心、有耐心,将产品做精致;创新要与市场结合,小产品也能做出大文章。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不论是纽扣、拉链、打火机,还是皮鞋、马桶、厕纸,人家都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就连在街头擦皮鞋,温州人都能搞成一个个连锁店,创出一番事业。年轻的创业者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如果没有创业的实力、本钱和机会,可以先去给别人打工。在打工当中积累经验,学习一些知识了以后再去创业。

  陈泽民去过以色列很多次,非常羡慕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创新,非常羡慕以色列群众性的创新活动。现在他非常高兴,国家大力地支持“双创”。他说,创新就是革命,创新就是进步,创新就是改变现状。所以,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模式来发展我们的企业,有尊严地创造财富。

  陈泽民说,梦想是他动力的来源,信心比金钱更重要。有梦想才有不断地创新,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增加动力、增加财富,他正是在不断创新中尝到了甜头。他相信,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来源:企业观察家

责任编辑: